作为一名现役军人与共产党员的我,很难赞成蒋大夫的做法,但无可否认,蒋大夫的行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SARS的透明化,据我所知有关部门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蒋的做法,对其也十分地宽容、充满爱心。
新浪@金唯智中国称:个体化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趋势,23andMe公司必然会成为风投宠儿。Youtube网友@cyberlucy称:由于具有特定肿瘤的家史,我非常焦虑于医生给予的早期预防建议。
此外,DNA分析在当代医疗技术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拥有专利技术优势的23andMe公司必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在遗传疾病的预测上,应该将个体差异、环境和行为习惯等因素作为参考项进行修正。如果说23andMe现在是风险资金扶起的,那么23andMe需要客户才能如日中天。23andMe的未来能否如日中天? 2013-01-15 15:41 · pobee 23andMe的未来,不仅涉及到个体化诊断兴起的时代背景,唾液取样的便捷化服务以及多项生物信息学专利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否得到客户的信赖。成长靠客户,扎根客户才能真正得到长远发展。
遗传诊断服务可信度的剖析 早在2003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会就发表声明指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服务机构才可提供相关服务。四、基因组检测 人类基因组中所编码的全部功能性序列元件(ENCODE)被破解之际,23andMe公司希望提供全基因组测序的诊断服务,这是因为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和研究价值要远超过基因芯片获取的信息。在培育单抗产业基地方面,国内形成了北京、上海、西安三大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单克隆抗体药物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2013-01-29 14:15 · pobee 处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快速上升期的时代背景下,单克隆抗体是最有潜力的药物,大型企业无法抵御它的发展潜力,纷纷通过收购技术平台涉足这一领域,而一些技术实力强的初创公司受到风投青睐后发展势头正劲。国外单抗将迎来专利到期高峰,这将缩短国内药企研发的周期和成本。目前,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已被列入863计划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规划。到2015年,全球单克隆抗体药销售额有望达980亿美元左右[2]。
2006年,国内单抗药物领军企业中信国健研发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上市。(一)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已成为各个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的核心竞争点,我国动物细胞工程行业起步晚,目前上市产品数量和种类少,工程细胞株表达水平低,工业化生产规模小,最大规模只有3000L。
此外,前景广阔的单抗药物受到药企的青睐,很多跨国药企通过收购技术平台涉足这一领域,罗氏是这个领域内典型的例子,其收购的基因泰克公司是单抗药物行业的全球领跑者。近年来,我国的单抗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单抗产品研发增长迅速自1986年美国FDA首次批准治疗性、鼠源性单抗OKT3上市以来,每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单抗产品数量从总体上看呈上升之势。这四家子公司均涉及单抗类药物产业,其中产业化最为成功的是中信国健,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银屑病的产品益赛普为我国第一款人源化的治疗性单抗产品。
百家争鸣的国内药企助推单抗产业渐入佳境基因泰克的经验表明,高研发投入、合作研发策略、不断丰富的产品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是企业成功的要素,因此要选择具有完备的高水平技术平台以及融资机会的企业,此外,还应关注国内相关政策。1993年,内毒素单克隆抗体适用于治疗败血症性休克失败。在销售类药品前十名中,单抗类药品占50%,单品种销售超过50亿元。据统计,我国抗体药物开发的60%资金投入都在下游纯化工艺的建立,药物制造成本可达到售价的20-25%,因此,纯化工艺完善是所有生物制药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罗氏在早期就控股基因泰克公司,在基因泰克因生物制品大获成功后,罗氏更是斥资468 亿美金收购了基因泰克剩余的股份,不断的并购表明单抗药物产业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单抗产业潜力巨大:国外并购布局,国内政策支持全球范围内罗氏、安进、强生、雅培、诺华、礼来等抗体生产公司基本都是世界500强公司,它们中很多大型企业的单抗产品线都是通过收购而获得的。
安进于2002 年收购了Immunex。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最为活跃,相比2010年的480亿美元,2011年全球单抗药物的市场总量已经达到628亿美元,增速为30.8 %。
周新华 嘉和生物首席执行官由于重磅炸弹药物专利即将过期,新技术不断涌现,原来令大多数厂家望而却步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仿制药行业,现在似乎变得唾手可得。三大因素固然不利于我国单抗药物行业的发展,但是四大利好因素有望弥补我国单抗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包括:生物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单抗产业。(二)抗体下游纯化成本已占45%到70%,高质量纯化工艺研究刻不容缓。中信国健依托丰富产品线,是国内抗体药物领域领军者。抗体药物质量检测标准的建立和验证是药物最终获得批准进入生产流通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标准,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积极配合共同制定符合标准的抗体药物质量标准。我们看好单抗公司的成长性,单抗药物很有可能为各公司带来爆发性成长机会。
目前已有四个涉单抗类药企上市,还有四个正在临床试验中。全球范围内单抗药产业的布局是不平衡的,其中欧美研发实力最强,产品线丰富,而属于新生力量的中国正大力发展单抗药物,努力提供单抗药物产品线。
截止到2012年5月,FDA批准上市了45个单抗治疗性药物。此外,公司的一个重点在研产品是噻普汀(注射用重组抗HER2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于2004 年7 月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作用靶点与基因泰克重磅炸弹产品Herceptin(赫赛汀)的相同。
北京有百泰生物,上海有中信国健、张江生物、上海美恩,西安有华神集团。抗体人源化及人源抗体等
辉瑞中国全国零售副总监张锐表示,辉瑞在中国药店终端差不多覆盖了4万家,公司在药店覆盖的广度甚至已超过了医院。目前辉瑞健康药物部在华主要有钙尔奇、善存、惠菲宁三大品牌,均是隶属于OTC(非处方药)品类进行管理。据悉,作为进入中国二十年的老牌保健品,辉瑞出品的善存产品中国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两成。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直言,现在外企往往模糊了本土化生产的概念,到底是工艺环节本土化还是从原料采购到最后包装销售完全在中国进行,均无说法。
蔡宝光同时强调,药店渠道仍会是辉瑞保健品销售中最为主流的渠道。原有的善存和此次推出的善存沛优均是完全在中国本土化生产。
此番辉瑞推出旗下善存沛优这一品牌,中国是美国以外首个上市的市场,产品全部为中国市场定制。这也是辉瑞自2009年收购营养品巨头惠氏后,在华产品线布局的重要动作。
正如此前善存产品一样,目前善存在国内超过一百个城市具有渠道下沉。英国最大药企GSK(葛兰素史克)也在近期宣布,其健康消费品部推出了品牌伞战略,通过这一策略来进行产品的多元化,比如对旗下拳头产品感冒药新康泰克进行延展开发。
2013年还会有其他善存沛优新产品面世。1月24日,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宣布进军中国营养保健品市场,一举发布7款该品类产品。辉瑞健康药物部中国及香港区域总经理蔡宝光向记者表示,此次推出的该系列新品将依托原有强大的品牌资产,遵循辉瑞全球做药的严苛标准来监制生产。若要以其国际范围内制药的高标准执行保健品生产,类似辉瑞这样的全球知名药企可能还是会对中国的制药工艺水平有所担忧,能否尽快推进还是个未知数。
公司会持续的对这一新品牌进行渠道、营销的投入,前三年不以盈利为目标。只是,外资药企纷纷宣称放开权限、加大本土化生产的力度暂未得到业界太多的认可。
全球第三大OTC市场并有望在未来五年内跃居第二大增长贡献国的中国,近年来早已成为保健品市场的新宠,其中尤以外资药企接连涉水其中最受关注。同时,继GSK宣布旗下保健品在中国本土化生产比例已经高达95%之后,辉瑞方面也首次承认,为了成本控制,将尽快推进本土化生产的速度。
区别于国内保健品企业扎堆商店超市渠道、以价格战肉搏竞争的理念,2012年,辉瑞中国市场的零售销量中有六成来源于连锁药店。外资药企新蓝海:辉瑞中国布局保健品 2013-01-29 11:40 · Hebe 24日,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宣布进军中国营养保健品市场,一举发布7款该品类产品。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